2025-02-14

【展覽/活動】113年圖書館週-【借閱風雲榜】獲獎者閱讀推薦分享

 

剛剛好的完美主義:擺脫拖延、討好、怕犯錯,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177.2 8476:8-2 111

這本書是一盞指引內心解放的明燈,專為深陷拖延、討好和害怕犯錯的完美主義者而寫。作者以實用的方法和溫暖的語調,帶我們認識完美主義的根源,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並加入小測驗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哪種完美主義者,引導我們用適度的標準活出更輕盈的人生。不再為無法達到「完美」而自責,而是找到剛剛好的平衡點,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與滿足。這是一本值得每位渴望自我成長的人深入閱讀與實踐的指南。

 

臨床寄生蟲學414.86022/8375/89 由褚佩瑜編著,是一本全面且實用的專業參考書,適合醫學、護理、檢驗科學等相關領域的學生及專業人士使用。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、生活史、致病機制及臨床表現,並結合臨床實例,探討診斷及治療的實務應用。此外,本書附有大量圖片與圖表,幫助讀者更直觀地了解寄生蟲學的概念,提升學習效果。其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,使得初學者易於入門,專業人士也能獲益良多,是學術研究與臨床實務的重要工具書。

 

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 177.2/8445:15/109

大部分人因為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務太多,而感到精疲力盡,使得大部分的日子都是以不滿足或失敗做結束。但其實生活並非做越多越好,而是要做最重要、快樂的事。此外,從書中也可學到:和拒絕別人後的罪惡感說掰掰,取而代之的是選擇找出你願意去做的事。

 

64號病歷 881.557/8464-4/102

只因她們是世人眼中的偏差少女,就要被囚禁在島上,甚至進行絕育手術,以使她們的基因不要傳出去汙染下一代……

早年許多西方國家實行所謂的「優生學政策」,看似理想,實質殘忍。我們羨慕的已開發福利好棒棒國家,其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,有許多事情是不被現今社會所知。也因此這本書帶來的震驚與感慨更是前所未有,甚至無法確切形容看完這本書的感覺

 

好事即將發生:史努比Snoopy陪你找到自我認同,激勵低潮人生 177.2 8364:8 113

這本書透過短篇的漫畫引導我了解面對低潮可以如何轉念,這對即將面臨畢業的我有不少的收穫,像是書中提到:與其擔心過去跟未來,不如好好的看看當下比較重要,保有當下安全的自己,才會有往後的未來不是嗎?至於過去的話,就別回頭去看了。這段話也讓我明白專注當下比擔心過去或未來更重要,當下的安全感是未來的基石,放下過去並非逃避,而是智慧的選擇,唯有活在當下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價值。

 

原子習慣 176.74 8457 108

書中強調「習慣追蹤器」的力量,用記錄激發持續性,幫助書中強調「習慣追蹤器」的力量,用記錄激發持續性,幫助養成穩定的行為模式。重點不在於立即成功,而是習慣是否指引我們朝正確方向前進。這本書讓我明白,真正的改變來自持之以恆的行動,通過日常習慣,塑造理想中的自己。養成穩定的行為模式。重點不在於立即成功,而是習慣是否指引我們朝正確方向前進。這本書讓我明白,真正的改變來自持之以恆的行動,通過日常習慣,塑造理想中的自己。

 

所有相遇 都是靈魂的思念  863.57 8366:2 109

都是緣份~ 事情的發生、各種面向間的平衡~ 這些喜怒哀樂、喜歡不喜歡的體驗,是事情發生的原因與意義,是純粹的設計,毋須評斷善報惡報、評判自己~ 比起試圖操控預測,還是好好珍惜當下每分每秒吧! 細細感受、靜靜學習,讓時間慢慢累積~ (不是說不能喜歡 期待 留戀~ 而是更希望珍惜當下呀! Receive the present & cherish it!

 

經驗性政治分析: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 570.31.8266.100

是一本全面涵蓋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經典著作。書中以研究過程為主軸,從理論建構與假設設計切入,進一步探討文獻探討的技巧與研究設計的邏輯,強調從抽象概念到測量等進行操作化的轉化過程。在方法論上,詳細分析量性研究的資料蒐集、統計分析與模型建構等,亦提供質性研究在觀察、訪談與案例研究中的應用,充分展現兩種不同方法學是如何互補,以應對不同研究問題。此外,本書融入現代科技對研究的影響,尤其強調數位資料的蒐集與處理技術,同時也提醒研究者需注重學術倫理,避免資料處理中的偏誤或道德問題。綜上所述,本書是一本結合深度與實務性的研究指導書,為政治學研究提供系統且實用的架構。

 

三千分之一的森林378.2 8356 109

研究環境與林業生物的原住民作家,從心智、身體、情感、精神等面向

表達深入林間與自然連結的感受。苔蘚有著不可思議的完美排列,複雜、極小又美麗,讓人舒心。微觀苔蘚,聆聽與自然間的對話,它們有很多事情需要被人們聽見

 

或許 你該勇於讓人失望 177.2/8754:15 113 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是否曾經對他人抱有過高的期待?又或者我們是否因為過於體貼他人,常常將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的位置?這段文字提醒了我們,雖然關心他人是一件美好的事,但若過於犧牲自我,反而會造成負擔甚至失衡的關係。

文中提到「體貼的朋友」,是一種能夠為他人付出、理解他人需求的角色,但如果這樣的體貼變成了一種義務或壓力,可能會讓人感到疲憊甚至迷失自我。因此,學會平衡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期待,顯得尤為重要,它讓我們反思,體貼並非等同於迎合,也不是一種對自己的壓榨,我們應該學會真心付出,但同時也要珍視自己,讓「體貼」成為一種有溫度且有界限的行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