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10-17

主題特展-電影與醫學的對話

指導老師:通識中心人文藝術學科 林美清老師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隨著醫學模式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社會模式的轉換,醫生的任務與社會角色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。1992年,世界衛生組織人力開發司C. Boelen博士在「醫學教育改革需要爭取全球行動」一文中,首次提出了「五星級醫生」的概念,即醫生應是保健的提供者,決策者,溝通者,社會領導者和管理者。1993年,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明確規定,醫生的任務是:醫生應促進健康,防止疾病,提供初級衛生保健。醫生要遵守職業道德,熱心為病人治病和減輕病人痛苦。醫生還應該是優秀的衛生管理人才、病人和社區的代言人,出色的交際家、有創見的思想家、資訊專家,掌握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開業醫師和努力終生學習的學者。
  新世紀對醫生要求的提高,迫使醫學院校必須更新教育觀念,確立新的培養目標。要從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知識儲備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轉變,發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,求實創新的能力;要從培養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專家型人才向強調基礎寬厚、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轉變,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能,也要善於人際交流與組織管理;要從培養單純治病的醫生向預防、治療、康復、保健於一體的新型醫生轉變,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、強烈的責任感,善於從身心、社會多角度看待、治療疾病。
  電影本屬於大眾的藝術,做為藝術的環節,對於美感經驗、人性的刻畫與生命的詮釋,有其獨特之風貌。電影除了藝術及娛樂兩大功能外,兼具許多不同的作用,如反映人生、闡揚倫理、刻畫人性、探討爭議性之論題……等,對現代人有廣大及深遠的影響。為了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,運用適當的電影來詮釋,進而激發學生在醫學及倫理上的思考,當是有效的學習方式。  
   本次主題以中外電影為視窗,並精選相關書籍,設計「電影與醫學的對話」,藉由電影與醫療面向的實際接觸所產生的多種風貌來做雙向的解讀,一方面透過電影作品,發掘作品的意蘊;一方面透過詮釋與興發,去觀照自我的經驗、啟發未來之想像,並對自身和人文世界進行詮釋和理解。 
        且讓我們一同來發掘「電影」與「醫學」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?

特 展 時 間:10.18 ~ 10.31
地 點:圖 書 館一樓 科 學 人 文 專 區


歡迎讀者至館內閱讀或預約外借